Friday, July 25, 2008

长寿之谜

长寿之谜

巴马寿乡的长寿现象由来已久,源远流长。早在清朝嘉庆年间,嘉庆皇帝曾赋予当地一位142岁的瑶族老寿星一首言绝句诗:“四朝雨露一身罩,烟霞养 性同彭祖。道德传心向老聃,花甲再周衍无极。”1898年11月,光绪皇帝钦命广西提督学院为巴马县那桃乡平林村长寿村民邓诚才赠一块“唯仁者寿”的寿 匾,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由此可见,巴马人长寿由古至今。

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巴马的百岁老人又增至66人;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巴马的百岁老人多达74人,呈逐年上升趋势。现在,巴马的 百岁老人已达80人之多。1991年11月,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自然医学会大会上,正式宣布巴马瑶族自治县为世界第五长寿之乡。

巴马的长寿老人不断增多,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记者纷至沓来,到巴马进行长寿人瑞的考察、研究、探秘,揭开巴马人长寿的秘密。

1993年,北京派出7人考察组到巴马并带回25份百岁老人提供的粪便,经空军总院专家实验报告分析:百岁长寿老人体内的双歧杆菌比普通老人体内的双歧杆菌数量高出100多倍,这是巴马老人长寿的秘密。

益生菌是益生菌这个词实际上意味着生命。它不仅包括我们常常所说的乳酸菌(发现于酸奶中),还包括所有天然存在于人体肠道内的有益菌。一般认为在人体中使用最安全的就是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这是三株口服液中最重要的益生菌。

新生儿刚出生时其肠道中是无菌的,但在出生经过母亲产道及与母亲接触时,可获得菌源,所以一般在出生后数小时既可检出肠道杆菌、微球菌,链球菌等,而且其数量不断增加。人的生命结束时,体内益生菌数量接近零。益生菌是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标志。

肠道、口腔、皮肤、阴道是人体四大菌库,现在研究得最多的是肠道及阴道的微生态,肠道是人体内最大的菌库。

存在于消化系统中的细菌数量是如此庞大,有人曾统计,肠道内有多达400多种约10万亿个细菌,重达2公斤。食道中的细菌就有103—106个/克,小肠 中有103—106个/克,到大肠或结肠中则增加到108—1011个/克,而粪便湿重的10—30%都含有细菌。

实际上你肠道中的细菌总数比你身体里的细胞总数还多。在健康肠道中,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有益的细菌与有害菌的比例为10:1。肠道中庞大的菌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正常情况下,这个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维护人体的健康。

肠道内正常菌群可直接参与机体生物防御的屏障结构,它包括化学屏障和生物屏障。化学屏障是指肠道内正常菌群的代谢产物如乙酸、乳酸、丙酸、过氧化氢 和细菌素等活性物质。这些物质能阻止致病菌在体内的生长繁殖或直接杀灭致病菌。生物屏障是指定植于粘膜或皮肤上皮细胞之间的正常菌群所形成的生物膜样结 构,它能抵制外来致病菌的侵袭。

益生菌还可以作为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因子,通过细菌本身或细胞壁成分刺激宿主免疫细胞,使其激活,从而促进吞噬细胞活力,增加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在对人体的保健、营养方面,益生菌更是能合成多种维生素,如尼克酸、叶酸、泛酸、烟酸和维生素Bl、B2、B6、B12等,促进机体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促进机体对钙、铁、维生素D的吸收,具有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的功能。

益生菌还可降低胆固醇、抑制癌症、治疗胃肠疾病,使你免受食物中毒,提高人体免疫力,对抗各种致病微生物,还可排出毒素及环境污染物。幸运的是,你已经有 (或者应该)上万上亿个这类卫士在你的体内。它们就是益生菌——那些生存在人体胃肠道内的活的有益菌,它们形成了你体内抵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

约在65年前,科学家就开始对益生菌进行研究,1994年三株药业推出三株口服液,2005年三株药业制备出的新一代三株口服液。有关益生菌的益生特性,已发表的论文如下:

产生蛋白酶,以帮助消化蛋白质;脂肪酶,以帮助消化脂肪。

产生B族维生素,尤其是叶酸及维生素B12,在食物消化系统中,起生物催化剂的作用。

产生天然抗生素,如嗜酸菌素。

抑制可产生毒素的23种微生物。

表现出防癌及抗癌的具大潜在特性。

产生较多的乳糖酶,帮助充分分解吸收乳糖,减少由于牛奶乳糖不适应而造成的腹胀,反气及胃痛。

抑制胃肠及尿道病原体,降低痢疾腹泻及尿道感染的发生。

降低血清中胆固醇水平。

通过胃肠道菌群调节平衡可减轻皮炎及其它皮肤不适的痛苦。

进及产生人体免疫抗体,提高肌体免疫功能。

益生菌有许多直接的作用,也有许多的间接的起作用。事实上,益生菌产生或激活肌体的免疫活性物质,从而起到许多间接的作用。

三株(益生菌)口服液可以应用于如下情形的预防及保健:

痤疮、粉刺(某些情况)、念珠菌感染、糖尿病、胆囊炎、肠道过敏综合症、癌症治疗辅助、化疗及放射性疗法、抗生素的使用、慢性及急性腹泻、肠胃炎、牛奶过敏症、中毒性肠道综合症、疝气、高血压、中风。

No comments: